硅膠與塑膠開膠(附著力不足)是
包膠工藝中常見問題,需從材料匹配、表面處理、模具設計、工藝參數等多維度排查解決。以下是系統性解決方案及對應原理:
- 問題根源:基材表面油污、脫模劑殘留或氧化層會阻隔硅膠與基材的分子接觸。
- 解決方法:
- 超聲波清洗:用酒精或專用清洗劑(如中性表面活性劑)配合超聲波振動,去除微米級污染物(適用于精密件)。
- 等離子處理:通過等離子體(如氬氣、氧氣)轟擊基材表面,分解有機物并形成活性基團(如羥基),提升表面能(如 PP 表面能從 29mN/m 提升至 42mN/m 以上)。
- 火焰處理:對 PE、PP 等難粘材料,用火焰瞬間氧化表面,增加極性基團(需控制火焰距離避免基材碳化)。

- 原理:通過物理手段增加基材表面積,形成 “機械錨點”,提升硅膠與基材的咬合強度。
- 方法:
- 噴砂處理:用氧化鋁砂(粒徑 50-100μm)對基材表面噴砂,粗糙度控制在 Ra 1.6-3.2μm(需避免過度噴砂導致基材強度下降)。
- 化學蝕刻:使用強酸(如鉻酸)或強堿溶液腐蝕基材表面(如 ABS 用硫酸蝕刻),形成微觀溝壑。
- 模具咬花:在包膠區域的模具表面做皮紋處理(如 MT1-3 級),使成型后的基材表面自帶粗糙度。
- 適用場景:當基材為非極性材料(如 PP、PE、POM)或硅膠與基材化學兼容性差時,必須使用底涂劑。
- 操作要點:
- 選擇匹配型號:
- 硅膠專用底涂劑:如道康寧 DC-3-6090(適用于 LSR 與 ABS/PC)、信越 KE-3470(適用于 SSR 與金屬)。
- 雙組分底涂劑:如硅膠 + 金屬專用底涂劑(A 劑處理金屬,B 劑處理硅膠,形成化學鍵合)。
- 噴涂工藝:
- 涂層厚度控制在 1-3μm(過厚易脫落),采用空氣噴槍或靜電噴涂,確保均勻覆蓋。
- 干燥條件:通常需 80-120℃烘烤 10-15 分鐘,或常溫干燥 2 小時以上,確保溶劑完全揮發。
- 優先選擇易粘基材:
- 推薦基材:ABS、PC、尼龍(PA)、玻璃纖維增強材料(表面極性高,易與硅膠形成氫鍵)。
- 避免基材:PP、PE、PTFE(非極性,需配合底涂劑或改用改性硅膠)。
- 改性硅膠選擇:
- 含增粘劑的硅膠:如添加硅烷偶聯劑(KH-560)的硅膠,可與基材表面羥基反應形成共價鍵。
- 熱塑性彈性體(TPE)替代方案:若對柔軟度要求不高,可改用 TPE 包膠(與 PP/PE 同源,兼容性更好)。
- 硬度影響:
- 硬膠(Shore A 60-90):剛性強,易因應力集中導致邊緣開膠,需增加包膠厚度(≥1.5mm)或設計緩沖結構。
- 軟膠(Shore A 20-40):彈性好,應力分散能力強,但需確保足夠的硫化程度(避免欠硫導致內聚強度不足)。
- 結構設計要點:
- 倒扣(Undercut)設計:在基材表面設計環形凹槽(深度≥0.8mm,寬度≥1.2mm),使硅膠嵌入形成機械鎖扣(如圖 1)。
- 凸臺 / 齒狀結構:在包膠界面設計密集凸臺(直徑 0.5-1mm,間距 2-3mm),增加咬合面積(適用于按鍵、手柄等受力件)。
- 流道與排氣設計:
- 采用扇形流道或多點進膠,避免硅膠填充時產生湍流(導致空氣滯留或結合面缺料)。
- 在包膠界面的模具分型面開設排氣槽(深度 0.02-0.03mm,寬度 3-5mm),確??諝馔耆懦?,避免形成氣泡隔離層。
- 定位精度控制:
- 基材嵌件定位公差≤±0.01mm(采用 PIN 針定位或卡槽定位),避免包膠時偏移導致局部膠層過薄。
- 液態硅膠(LSR)工藝:
- 溫度:模具溫度提升至 100-120℃(加速硅膠硫化,增強與基材的熱融合)。
- 壓力:注塑壓力從 80bar 逐步提升至 120bar(確保復雜結構填充充分,尤其是倒扣區域)。
- 保壓時間:延長保壓時間 10-20 秒(避免硅膠冷卻收縮導致界面分離)。
- 固態硅膠(SSR)工藝:
- 硫化壓力提升至 150-180bar(增強硅膠對基材表面的擠壓滲透)。
- 硫化溫度提高 10-15℃(如從 160℃升至 175℃),縮短硫化時間至 3-5 分鐘(減少基材受熱老化)。
- 作用:消除硅膠內部應力,提升交聯密度,增強內聚強度(拉伸強度可提升 10-20%)。
- 參數:150-200℃烤箱中烘烤 2-4 小時(根據產品厚度調整,厚壁件需延長時間)。
- 常規檢測方法:
- 90° 剝離測試:用拉力機以 50mm/min 速度剝離硅膠與基材,附著力需≥3N/mm(行業標準)。
- 冷熱沖擊測試:-40℃至 80℃循環 50 次,觀察界面是否開裂(模擬高低溫環境下的結合穩定性)。
- 失效分析工具:
- 顯微鏡觀察斷裂面:若斷裂發生在硅膠內部(內聚破壞),說明附著力足夠,需調整硅膠配方;若發生在界面(粘附破壞),則需強化表面處理或底涂劑。
- FTIR 光譜分析:檢測界面是否存在底涂劑殘留或化學鍵合信號,驗證處理工藝有效性。
- 原理:通過雙色注塑機同時注射基材與硅膠,利用基材熔融層與硅膠的熱粘合提升附著力(無需底涂劑)。
- 適用場景:基材為熱塑性塑料(如 ABS、PC),且允許基材表面局部熔融(需控制基材注塑溫度比硅膠高 30-50℃)。
- 臨時方案:在包膠件內部嵌入金屬螺絲、卡扣或彈簧,通過物理固定分散界面應力(適用于緊急返工或小批量產品)。
- 第一步:檢測基材表面能(達因筆測試),若<38mN/m,必須進行清潔 + 粗糙化 + 底涂劑處理。
- 第二步:檢查模具排氣與流道,確保硅膠填充無氣泡、無缺料。
- 第三步:測試硅膠硫化程度(硬度計檢測),若硬度波動>5 Shore A,調整硫化參數。
- 第四步:若以上無效,更換基材或硅膠牌號,優先選擇極性基材 + 含增粘劑硅膠體系。
通過 “表面活化→機械鎖扣→化學交聯→工藝穩定” 的四維控制,可有效解決開膠問題,確保包膠件在振動、濕熱等環境下的長期可靠性。
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膠制品有限公司—專注液態硅膠制品精密技術研發24年,聯系電話:134-2097-4883。